close

說真的,來美國之前,從沒想過美國跟澳洲竟然差這麼多,更別提我還曾經在高中畢業時到加拿大待過一兩年(自認加拿大跟美國幾乎可以畫上等號),剛移居到澳洲時,只感覺澳洲口音很重聽不懂(如今反而覺得美國人口音很重),但沒想到定居18年後再度造訪美國才真正感受到天大的不習慣。

銀行金融及生活部分

先說說日常生活要接觸的銀行來說,美國竟然無法像澳洲一樣用網路銀行隨意轉帳給任何人的任何銀行帳號無費用,在美國要做所謂"轉帳"手續,尤其是轉帳給不同銀行的對象時,竟會有昂貴的手續費產生,這一點一直到現在我都很難接受,一直認為美國應該要更開放更先進更方便,但看起來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還有,這邊定存叫做Certificates of Deposit,澳洲則稱為Term Deposit,某方面來說,我覺得澳洲的稱呼方法更容易理解。

生活上更不用說,開車想去加油當然要去Petrol Station(美國叫做Gas Station),打電話用的是Mobile Phone(美國叫做Cell Phone),結帳付款要的是Bill(美國叫做Check)。還有,美國用支票像用衛生紙一樣頻繁,但在澳洲,支票幾乎沒有人使用(除非某些特定場合,例如大筆資金交付時),大部分的公司行號也都不願意收個人支票,但在美國,支票的不但非常普遍,個人支票也都會被接受。還有美國使用完全不一樣的度量衡,買菜秤重用的是磅和盎司(澳洲用的是公斤和公克),開車距離速度算的是英哩(澳洲用的是公里),甚至做菜的量杯和量匙也不一樣標準(澳洲帶來的量杯為250ml,而美國買的量杯一杯為236ml),其他還有很多很多,以後有機會想起來在慢慢補充,總而言之,我真心感覺我到外星球了。

食的部分

]

澳洲美國薯條名稱差很大

接下來是日常生活吃飯的部分,這個真的是說到天黑都說不完,在餐廳,我一直很努力克制跟店員要Tomato Sauce(番茄醬)的衝動,在台灣大家學的是美式英語,所以大家應該不陌生, 美國的番茄醬其實叫做Ketchup。還有在澳洲我們都叫薯條Chips(洋芋片也是),但是在美國,Chips就是很單純的洋芋片,薯條應該是Fries。還有一樣食物我也很不習慣就是 ― 比斯吉,也有人翻譯成司康,我查詢了一下,雖然兩者做法有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的差異,但是外型幾乎一模一樣的麵包類型點心,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名稱? 很簡單,因為美國叫這種食物為Biscuit,而比較偏英式英語的澳洲當然跟著英國走,叫做Scone,但對我來說,Biscuit就是餅乾, 沒有第二個答案!!Orz....


凱薩沙拉的生菜名稱也大不同!!

買菜部分,青菜名稱也有很大不同,像是我們的大白菜,澳洲超市稱之為Chinese Wombok Cabbage,而美國則稱為 Cabbage Napa,想買香菜Coriander自助結帳時找不到名稱,原來美國叫做Cilantro,想買彩椒青椒找不到Capsicum,原來美國叫做Bell Pepper,想做凱薩沙拉到蔬菜區拿菜赫然發現澳洲稱作Cos Lettuce的生菜在美國叫做Romaine,芝麻葉差最多,澳洲叫做Rocket,你在美國超市網站打關鍵字Rocket看看,一定會出現很多火箭形狀商品給你(睫毛膏啦,玩具啦~~),就是沒有芝麻葉,原來美國的芝麻葉叫做Arugula。到餐廳裡面看到菜餚用Scallions料理,以為自己學藝不精、見識淺薄沒吃過這個食物,結果竟然是只是Spring Onion(青蔥)。一下子列舉不完,投降,收工。

 

喜歡這邊文章嗎? 繼續閱讀請造訪我個人網站喔:D 請點 美味婚姻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ka 的頭像
    eRika

    eRika和Masa寶貝的日常

    eRi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